央廣網南京4月1日消息(記者姚東明 江蘇台記者沈楊 南京台記者倪寧)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要說前一陣子最火的電視節目是什麼,您要都說是唱歌的,那我可有點不服。我提名一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這個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的節目,流程其實特簡單,就是評委給出一個詞,選手提筆寫出來。所以好多觀眾開始就覺得:你讓我寫首詩,我得費點腦筋,這你說我寫有什麼難的,誰還不會寫字啊?
  可是您但凡看過這節目,估計就有一感受:幸虧我沒上去丟人啊。這上頭的詞還別說聽寫,好多連聽說都沒聽說過。明明說的是漢語,我怎麼就聽不懂呢?這才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所以,在前天下午舉行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江蘇省選拔賽上,同學們是不打無準備之仗,紛紛背誦各種字典、甚至是《康熙字典》之後,信心滿滿上場。但做足了準備的同學們,很多卻敗興而歸。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南師大演播廳,來自江蘇全省的13支優秀隊伍經過分組選拔,最後4組進入決賽,分別是鎮江江南學校、連雲港新海實驗中學、南京第二十九中初中部以及江蘇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決賽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兩個環節,在6000多個常用字中選出450多道題。
  為了贏得比賽,每位參賽者都要下足功夫。來自江蘇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的小張說,隊員們人手一本《通用規範漢字字典》,600多頁的書,她看過不止一遍:
  小張:每天下午最後一節課,還有早晚自習翻這個,因為詞典比較規範,遇到疑問會查翻。
  連雲港新海實驗中學周一田說,為了比賽,老師、家長全來幫忙:
  周一田:一開始我們是每周六周日上課,後來就是全天訓練,我們主要是圍繞著字典,有的是我們家長找了一些課外的生字來給我們練。
  不過記者在賽場發現,同學們對於生僻字、生僻詞手到擒來,大部分都能化險為夷,但面對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字,卻頻頻“觸礁”。例如“間隙”的“隙”,“水獺”的“獺”,“糧囤”的“囤”,甚至連“老嫗”的“老”字都寫得不規範,最後被判錯。還有選手對南京市的一些老地名也表現的很陌生,無從下手。對此,南京市教育局曾老師認為主要還是選手們的生活閱歷不夠:
  周一田:初中生因為生活經歷都在學校裡面,所以學的都是課本上的知識,難的會,地名反而不會,比如講佶屈聱牙她們都會寫,像逸仙橋、箍桶巷這樣的地名反而不會,而且她生活在南京。
  對於選手們的表現,命題組負責人,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董志翹認為還是非常出乎意料的董志翹:孩子的表現還是出乎人意料,我們覺得有些很難的,他們都掌握的很好。說明什麼呢,現在中央台搞了,下麵學校都很重視,精心準備的。
  為何此次大賽會出現選手們對生僻字詞輕易過關,卻被常用字難倒的現象,董志翹認為這是學校的誤導:
  董志翹:我們立足點,就是經常使用的漢字讓學生很好的掌握,而不是為了比賽,大家都是背,有的學校讓學生背《康熙字典》,就是誤導了。
  董志翹說,以前的聽寫大會曾搞過一些偏難怪字考學生而遭到質疑,有人認為這些偏難怪的詞實際上在生活中並不常見。所以這次大賽只選擇了一些在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彙,他們希望通過比賽,讓全社會加強對語文與漢字書寫的重視:
  董志翹:我們這次思路是常用的這些漢字,讓他們能夠規範使用,比如比劃順序,要寫對。總是要弘揚漢字文化,讓年輕人不要因為電腦的使用而忘記漢字的書寫。常用漢字和詞不一樣,我們電腦裡面是2000多個漢字就可以看報紙的,電腦裡面是6000多個,但是我們漢字有6萬多,古代的一些古用今廢的字,除非是看古籍,我們沒有必要讓孩子去記這些。
  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生導師薛城作為此次選拔賽決賽的評委,比賽結束後,他提出語文教育需要大膽改革。
  薛城:舉個例子,今天考了一個詞瓠子,瓠子是我們南京經常吃的一種蔬菜,學生不會寫。有句話說生活有多大,語文就有多大,還是希望同學們能夠經常關心一下身邊的生活,死讀書是沒有用的,應該把語文課堂從小屋裡面,放到更廣闊的(空間),自然啊社會啊,都是你學習語文的材料。  (原標題:漢字聽寫大賽:生僻字會寫 常用字“栽跟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gouoqy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