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郊,毗鄰北京的一個河北小鎮,因為一篇《開往北京的814路公交》的體驗式報道,火了。這種艱辛,當如何看?艱辛路是幾十萬人們自主的選擇,決定選擇的是對成本、收益的權衡。北京是座希望之城,大把的發展機會,足以彌補跋涉之苦。某種意義上說,這是自選的苦。(5月7日《人民日報》)
  最近網上比較火的一篇文章是《開往北京的814路公交》,這篇“全景式”體驗採訪報道筆者也認真讀過,感覺寫得很真實,很深入,包括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大學生把自己的人生困在燕郊,過著如此憋屈的生活,在這篇文章里都有提到,其實中心主旨是不是不想回到家鄉,而是已經回不去……
  人民日報的這篇評論認為,“燕郊式”的艱辛是幾十萬人們自願的選擇,既然是自願選擇的,就沒有什麼好抱怨和悲情的,言外之意,對於這種“燕郊式”的生活,就不應該抱怨,而且論者還認為“每天大量時間在路上的狀況,恐怕不是政府責任。工蜂般的上班族在東京、紐約比比皆是。實現夢想是有成本的,擠車和吃泡麵、加班熬夜一樣,都應該看做拼搏計劃中的一部分。”
  對於“擠車和吃泡麵、加班熬夜一樣,都應該看做拼搏計劃中的一部分”,筆者贊同,但是說“每天大量時間在路上的狀況,恐怕不是政府責任。”這句話恐怕是不符合常識。雖然論者舉例東京、紐約的上班族也如何在路上浪費大量時間,但是不要忘記,東京、紐約的公共交通配套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城市來說也都是首屈一指的。論者所說的堵車以及路上時間浪費,其實是針對這些城市的自駕車上班一族來說,如果乘坐公共交通上班,恐怕要比“燕郊屌絲”一族要幸福的多,起碼他們可以不用那麼擁擠,甚至可以有一個座位。如果讓東京、紐約的上班族體驗一下北京早晚高峰的地鐵以及公交,恐怕對他們來說不是一個很好的體驗。
  這樣辛苦的去奔一個成功夢,其實並不是因為大多數人希望能圓什麼功成名就的事業之夢,而是因為在基層就業崗位前景不明朗,事業發展空間有限的現實里,很多大學生只能是帶著不情願也得想方設法留在一線城市,因為畢竟這裡對他們來說還有一線機會可以去爭取。如果真的回到家鄉,三十多歲的年齡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尷尬,更多的恐怕還意味著生存危機——考公務員都限定到三十五周歲之前,所以即使一些人真的因為在北京過的太辛苦而萌生退意,恐怕也只能是說說而已了,因為在北京的生活成本大,回到老家的機會成本可能更大。
  人民日報的這篇評論認為,擠車時的焦慮和戾氣,在社會其他領域也在上演。但是,我們之所以能創造“中國奇跡”,很重要的原因在於幾乎人人都有對成功的渴望、有強勁的改變命運的動力。夢想,也是發展的引擎啊。
  對於這段話,筆者認為這篇評論的論者有點太過於把北漂的生活詩意化了,其實大多數北漂們與其說是在追逐夢想,不如說是在真真實實的討生活。
  成功、改變命運這些宏大詞彙其實對於一個普通的燕郊上班族來說,更多的是青春年少時期日記里的一個詞彙,而不是現在在公交車上吃著煎餅果子擔心上班遲到的他心裡所追求的東西,所以還是多增加幾輛公交車,多建設一些保障房,多給北漂子弟建幾所學校更實惠。(聞新)  (原標題:“燕郊式”艱辛非“自選之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gouoqy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